(2017.5.12刊登于省委双联专网)
2012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响应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58个贫困县和17个插花贫困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号令, 学院70余名干部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榆树和连柯两个贫困村的80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迅速展开了学院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的双联帮扶行动,其目标是帮扶贫困村实现省委制定的2017年实现脱贫,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农村小康。
贫困村发展现状如何、致贫原因何在、如何实现脱贫致富,带着种种疑问,学院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两个贫困村详细调研论证,分析贫困村贫困的原因,研讨帮扶措施,两个村1000余户5000余人口,仅有耕地5600余亩,人年均占有耕地仅1亩左右,除少量的油菜籽等经济作物外,常态种植的是玉米、小麦和土豆等粮食作物,经济效益十分有限,2012年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处于贫困状态。
两个村各有一所公办小学,在校学生近400名,教学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两个村的学生中考和高考升学率不足30%,严重制约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通过调研得知,两个村地处山区,以农业为主,人多地少,旱作农业,信息闭塞,文化素质低,各种不利因素制约着贫困村的发展速度。但从根本上看,教育落后,脱贫致富的后劲不足,从抓教育入手,是当前最迫切,也是管长远、更持久的问题。
“扶贫先扶智,治愚抓教育”这是学院领导和全体帮扶干部共同的帮扶理念。
学院从有限的经费中支出15万元对两个村小学的土质操场进行硬化,并为小学生购置了部分足球、篮球、乒乓球和跳绳等体育用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每年为每个村小学安排2名英语专业优秀毕业生义务支教一学期,不仅教学生英语,而且还教不同年级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支教学生所教课程在全镇统考中成绩进步明显,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高度称赞。
学院帮扶干部进村入户期间,在全村及县级高中宣传学院招生和就业情况,鼓励高中毕业生和三职生报考石化学院,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和就业优势,同时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方面的支持,推荐毕业生到优秀企业就业,确保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从那时起,两个村的群众了解了石化学院,更了解了石化学院专业特色、教学特色和就业特色,农村娃上高职院校,成就大国工匠梦成为了一种新的职业向往。
连柯村村民李小荣一家6口人,4个子女上学,家庭处于贫困状态,他的三女儿李凡桃2011年考入石化学院学习,2012年双联工作开始后,学院干部对其进行结对帮扶,李凡桃2014年毕业被推荐到新疆中泰公司就业,月收入达到5000余元。四女儿李喜桃受姐姐的影响,也于2014年考入石化学院学习。同时,李小荣还介绍远在陕西的两个亲戚娃先后于2013年和14年考入石化学院学习,目前在浙江知名企业就业。2016年,李小荣的侄女李凯娟通过学院单独招生也考入了石化学院。
谈及孩子和推荐亲戚的孩子报考石化学院的原因,“石化学院不仅专业好,而且就业更好。”他说:“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村里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娃娃很多,当初李凡桃上学时,他心里也没底,当他领着孩子到石化学院报到期间,看到了学院橱窗里的就业信息,他心里踏实了不少。双联工作开始后,学院干部谈了学院的就业情况,并且推荐李凡桃去新疆大企业就了业,月收入5000余元,我彻底放心了。”
2017年,李小荣的四女儿李喜桃毕业了,她也选择了新疆中泰公司,目前月收入3000余元,她说转正后就可赶上姐姐的收入了。
谈到现在的生活,李小荣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现在四个孩子都就业了,其中三个结婚了,将来有可能离开农村到城市里生活,哈哈哈······”
连柯村李满仓的大儿子李文杰2010年就考入石化学院炼油专业学习,2012年开学后正在未就业的事发愁,不知该到哪个企业就业最好。双联工作开始后,学院干部呼小洲与李满仓结成了帮扶对子,经过沟通了解,全家人对孩子的就业问题信心大增,2012年7月,李文杰被推荐到山东青岛一家炼化企业就业,目前月收入6000多元,并且在青岛安了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品牌效应的感召下,2014年至2016年,两个村先后有14名高中毕业生考入石化学院,正在为他们的梦想努力学习着。
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旺平的儿子2013年毕业后,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家闲转。院领导得知情况后,利用学院多年建立起来的就业关系网,推荐他到新疆广汇公司就了业,第二年月收入就稳定在6000余元,如今儿子还结了婚,在新疆安了家,贫困面貌立刻改变了,率先进入了农村小康生活。
刘旺平的侄儿刘文航2017年高中毕业之际,决意要报考石化学院,在4月份学院单独招生考试中,刘文航以较高成绩被提前录取,谈及他对未来的打算,刘文航不假思索地回答:“完成学业,到哥哥工作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庄浪县大庄镇梁山村是甘肃省委2015年给石化学院新增加的双联帮扶村,全村380余户1600余人口,祖祖辈辈守候在大山里,依托人均约2亩的旱坡地,为实现脱贫梦艰难地耕作着。
谈及高职院校,梁山村群众的认可度十分有限,绝大多数群众认为高职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大学,也不知道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帮扶干部经过调研,认为要解决梁山村的贫困问题,根本还在教育上。那里的群众听说石化学院的干部进村入户来开展帮扶工作,一连串问了好几个问题:“石化学院是大学吗?好不好考?学啥专业?能就业不?就业了能挣多少钱?”进村干部在宣传石化学院的同时,更加注重宣传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解开了群众对高职教育的种种疑虑,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积极报考,2015年就有2名学生被录取,2017年仅单独招生就已经录取3名学生。
专业优势、教学优势和就业优势必将为贫困村就读的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一定不是梦。
2014年,学院双联领导小组积极申报和协调,榆树村、连柯村幼儿园土建工程于2015年下半年开建,2016年秋季开学已经投入使用,能够容纳30—40名幼儿入园学习和生活,农村娃和成立的孩子一样可以接受育儿教育了,两个村的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撰稿:李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