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的员工食堂里,最近多出一道新菜——蒸红薯。红薯不要钱,饭点来食堂,随吃随拿。蒸出来的红薯个儿大瓤红,尝一口,又香又甜。
红薯是汝阳县三屯镇庙湾村村民种的。村支书党六带着几个人开车从村里送来了足足5000斤的红薯,还说:“公司给俺们办了这么多大事,这幸福渠边结的‘幸福果’,得让咱们员工尝尝鲜!”
幸福渠在哪儿?事情还得从这里说起。
位于豫西山区的庙湾村由6个自然村组成。村中间有条2000多米长的河沟,原名赵家沟,属于国家级贫困村。
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扶贫工作队,选派董弼尧为驻村第一书记。
董弼尧,1987年毕业于我校工业分析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工作,行政主管。曾在公司党委机关、项目管理部、施工管理部、行政部等部门工作,现任洛阳市驻村第一书记。
董弼尧代表公司和村里的40户贫困户结对,就此展开“一对一”精准扶贫。
起初是送:发现谁家有行动不便的病人,他们就送去药品和轮椅;发现村民缺少过冬衣物,他们就送去棉衣棉被;看到谁家里缺少炊具,他们就送去电饭锅等用品……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在一次调研中,董弼尧了解到当地的杜仲、甪里艾等野生药材是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就产生了利用这些原生态作物发展生态养殖的念头。他召集镇里有关技术人员一起上网查资料、找专家论证,希望尝试建立种植水果和养殖土鸡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恰逢同事老陈在深圳打工的弟弟陈瑞生返乡创业,他把自己的想法一说,俩人一拍即合,决定通过和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合作,以散养生态鸡为抓手发展绿色农业。
2017年,汝阳县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董弼尧敏锐地意识到农村电商是解决销售渠道的好方法,主动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在村里建立一个电商服务示范点的要求。村里年轻人会做网站的人不多,他就找洛阳工程公司的IT工程师来帮忙。网站建好了,只差给产品取个名字了。老董说:“这么好的东西,如果卖不出去,咱们可就成了超级笨蛋。” “对,就叫它‘超鸡笨蛋’!”。
为了帮助养鸡场打开鸡蛋的销售局面,他决定先从自己人“下手”——他给远在镇海的亲戚分享了产品链接,好说歹说地劝人家买了几箱试试。没过几天,他的亲戚反馈了:跋山涉水的鸡蛋毫发无损。好极了,再来几箱!
于是,团队趁热打铁,先从亲戚朋友开始,扩大销售渠道。就这样,“超鸡笨蛋”系列产品开始销往深圳、厦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鸡蛋从原先的几毛钱卖到了三块钱一个,依然供不应求。
曾经难以为继的养鸡场如今变成了种植果树12500株、年养殖生态土鸡3万只、生产绿壳土鸡蛋50万枚和无铅变蛋10万枚的现代化种养殖基地,为村里贫困人员新增了几十个就业岗位,带动合作农户10多家。
在养鸡场效应的示范下,一部分村民们开始了豫西黑猪、羊、牛、观赏鱼等专业化养殖,另一些村民开始了极具本地特色的红不软桃、金太阳杏、核桃、菊花等水果茶品的规模化种植。在贫困户牲畜养殖产业项目、创业贷款、互助社贷款等多种政策扶持下,庙湾村形成了水果种植和林下土鸡养殖结合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2018年年底,庙湾村终于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忙并快乐着,是董弼尧一直以来的工作状态——自从他和其他扶贫工作队员来到河南省汝阳县的庙湾村,这里的生态鸡养殖开始红火了,绿色水果种植业发展起来了,电商做起来了,环境美起来了……这里面可饱含着他辛劳的汗水!不过,每当别人提起来,他总摆摆手,笑眯眯地说:“我呀,只不过干了扶贫工作队该干的事。”
就这样,扶贫工作推进顺利,村民收入慢慢增加,董弼尧的目光又落在了改善环境上。通过入村调研,公司和村里决定把赵家沟整治作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重点。现场意见征集会上,大家一致同意,把赵家沟这条“愁人沟”改名叫幸福渠。村民们听说了这个消息,清淤的清淤,移树的移树,自发投入到了河道整理之中。根据规划,2019年底,幸福渠一期工程就将完工,大水漫路漫田将成为历史。
去年6月,董弼尧的驻村任期已满,但组织的信任让他决定留下来接着干。在他眼里,生态是山区农村最大的优势,把原生态的产品卖到城里,这个市场有着巨大的前景。接下来,他打算继续在“生态农业+电子商务”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把这座美丽的山村变成一个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如今,在庙湾村里,太阳能路灯装了50余盏,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自来水管网、电网、互联网都实现了全覆盖——有光、有水、有电、有网、有路的庙湾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里想着做点啥回报一下企业,刚好今年红薯收成不错,大伙儿一商量,精挑细选了5000斤装上车,就这样浩浩荡荡进了城……
(供稿: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