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未来导报】“双师型”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0-05-28浏览次数:0

编者按:日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布了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其中,我省5名教师入选首批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典型案例名单,1名教师入选首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典型案例名单。这6名“双师型”教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成长故事吧。

田华:砥砺奋进 逐梦前行

□ 记者 毛 媛 通讯员 丁安山

青春,要如何绽放才最美丽?要怎样度过才最无悔?自2014年加入到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田华把青春融进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经历与出色的教学能力将自己打磨成一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田华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专业,并通过9年刻苦钻研获取了该校分析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进入兰州石化公司质检部工作。

面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田华不骄不躁,从一线干起,认真了解油品的炼制原理和工艺流程,详细归纳油品分析的每一个项目,仔细研读标准,并向岗位师傅虚心求教,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掌握了油品分析的大多数测试项目。

2014年,田华进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学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她潜心钻研,勇于探索,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向老教师、教学名师学习,一年的听课次数达到80次,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夯实基础,推陈出新。

有了在企业的工作经验,田华更加明白工学结合、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重要意义。田华坚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社会性原则,不断揣摩如何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如何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升。她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前不久,她以突出的教学能力入选了教育部首批“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典型案例。

“我认为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简单地拥有技能方面的证书或资质,更多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了解、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应用技术的动态,能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能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谈到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田华这样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田华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荣誉,她认为,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她还将继续砥砺奋进,耕耘不辍,对照“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不断提升自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马延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 记者 毛 媛 通讯员 丁安山

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穿着一身整洁工装的马延斌在30多台整齐排列的数控机床间穿行,不时停下来指导学生操作。

把教学成果用于生产实践是马延斌培养学生的一大特色。

原兰州石化公司仪表厂主营产品差压变送器的核心部件波纹法兰长期依赖于进口,成本高、产能低,严重影响企业效益,制约企业发展。该公司曾先后与国内多家企业合作研发,因加工难度大,尺寸精度、形位公差等技术指标要求近乎苛刻,均无果而终。2006年,该公司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研发“波纹法兰”,马延斌接过了这项重任。他带领学生废寝忘食地在实训室反复进行产品结构、工装夹具和加工方案设计,试制样品,安装调试,重新试制。起初屡次失败,但他没有放弃,终于,他加工的波纹法兰样品安装在差压变送器上,测试显示仪器功能正常,样品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此后,马延斌继续优化设计方案、加工方案、加工工艺并投入批量生产,合格率达到98.9%。

而他也将生产经验应用到教学中。为解决教学内容陈旧、老化的问题,马延斌将这些产品加工案例资料梳理为实训项目,使实训任务变为真刀真枪的产品加工,降低了实训耗材费用,实现了以产促教,产教融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这是马延斌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因工作出色、成绩突出,马延斌先后获得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2008年全国第三届数控技能大赛(甘肃赛区)数控车教工组第一名等荣誉称号;多次担任国家级、省级数控技能大赛裁判;先后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数控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等。今年,他入选了教育部首批“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典型案例。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马延斌没有志得意满,他将继续昂首阔步,马延斌深知,自己的“双师型”教师之路还很长……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