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学校评估改革方案》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3年省直部门督查检查考核计划的通知》(甘办字[2023]32号)、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3年高校分类评价督导工作的通知》(甘政教督办函[2023]9号)要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认真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深入开展分类评价的自评自查工作。对照评价指标体系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进行了认真自查,形成本自评报告。
一、工作落实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切实围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新成立的本科层次职业高等学校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既面临原有优质高职专业层次职业教育的探索实践,也面临着职业本科学校办学规律、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探索创新,在职教本科的办学实践中,坚持“三个高”“三个不变”“两个不是 两个高于”和“两个对接 两个聚焦”的职教本科试点原则,积极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以强有力的姿态承接并积极落实“技能甘肃”建设任务和整体部署,贯彻执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学校评估改革方案》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学校职教本色,突出类型教育特征,积极围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和安排,做大做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特色和发展特性。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本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要求,在专业与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花大力气,下狠功夫。加强专业(群)建设,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行业背景,着力培植具有行业优势的优势专业(群)、优势队伍和优势培养模式,先后促成以石油化工技术为代表的专业和师资队伍成功获批国家首批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最高荣誉,成功镌刻了学校的石化底色和行业特色,让学校步入化工类院校的示范引领区。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蘸尽笔墨,学校每年有超过60%的毕业生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五百强和化工五百强企业工作,获得企业的一致好评,这不仅是对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肯定,更是对学校67年办学历史的好评与赞赏。
学校始终坚持求真求实,不断探索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职教“高”声。先后探索办学方向把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深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局面;在坚持过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管理水平努力创新,积极吸纳和借鉴发达地区和先行示范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尝试新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范式,特别是学校自2005年建立并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体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融为一体,建立起基于PDCA循环、过程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思维方式的决策、全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构建起科学化、规范化的新型大学管理制度和质量文化,有效促进和提升学校整体治理水平和管理效能。
随着学校转设为职教本科院校,在砥砺前行的同时,仍需不忘初心。需要明确自己的职教属性,不仅要为社会育良才,造良木,更要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出工出力,要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的大学发展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为新时代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注入心力,植入动力,汇入长力。
二、自评情况
(一)办学方向与管理水平情况
1、加强党的领导,坚定办学方向
学校坚持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狠抓干部队伍和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秉承“文化育人、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事业成功”的育人理念,坚定办学方向。
加强党对学校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统筹整合学校办学资源,稳步推进“一校三地四校区”的布局发展。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党委常委会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等学校各类管理制度140余项。强化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原整合院校基层党组织重新架构和配置工作,迅速完成学校18个党总支、3个直属党支部的组建,合计构建党支部80个,其中教工党支部52个,学生党支部28个。积极推行“党建+”工作模式,近三年建成“全国样板党支部”2个、甘肃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1个、“样板党支部”2个、“双带头人”3人;立项培育“标杆院系”1个、“样板党支部”2个、“双带头人”2人、“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严把党员入口关,发展党员2484人。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一岗双责”的“四责协同”机制。
落实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 学校党委坚决扛起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责任,全力执行“一岗双责”要求,严格落实“三个纳入”“四个一同”;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基础,制定《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年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安排指导意见》,“五学联动”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正确导向,加强阵地管理,掌握舆情动态,制定《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及论坛等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建立信息发布等有关阵地管理的网上审批流程。认真执行“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严格学生社团过程管理,开展网站、微博、办公群的专项整治。加强对校内各类宣传阵地管理。狠抓队伍建设,重点提升工作人员队伍的能力、重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键作用、重点完善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各种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思政教育。学校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开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开展“主备人示范说课+参备者交流研讨”的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定《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出“大资源”、做优“大品牌”,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有机结合。通过合并转入、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等方式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专任教师达到76人,折合在校生比例1:338,满足标准要求。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346人,与全校师生人数比例1:80.6,满足标准要求,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元,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0元,均满足标准要求,现有专职辅导员138人,师生比1:193,满足1:200设置标准。2023年,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引进编制内思政课教师24人,引进编制内辅导员24人,有效补充了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和专职辅导员队伍。
文化传承创新 以“铁人精神”为指引,凝聚“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的强大动力,移植工业企业文化到校园文化之中,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将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工匠摇篮”。通过课堂文化平台、社团文化平台、校外实践文化平台、名师名家讲坛文化平台、“重返经典”“文化沙龙”“青年公开课”等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学生感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时代工匠意识。凝练学院文化育人特色,构建“一院一风景、一院一特色”的校园文化格局,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品牌。以“铁人”精神文化为载体,学校获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培育学校。
人才培养定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德技并修,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人才需求,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岗位(群)新要求,面向产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掌握较高技术技能且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进行复杂操作,具有一定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工匠精神、创新创业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水平
学校实施目标导向的精细化管理,全面促进治理水平提升。
校园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体制机制,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各校区形成“条块结合”的安全稳定工作管理模式,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制定《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安全工作条例(试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校内安全制度,与校内各二级单位签订了《校园安全稳定责任书》,明确安全责任;将安全教育内容引入课堂,增加安全教育频次,丰富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推广使用“全民消防安全学习云平台”,以网络直播、短视频、微联动等形式,引导师生关注消防安全、学习消防知识。
规划管理水平 按照“强化战略研究、加强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发展、推进示范建设”的工作思路,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构建完成学校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体系。规划涵盖“党的建设引领”“人才立德培养”“师资队伍锻造”“专业建设提质”“科研培训服务”“多元合作办学”“校园文化铸魂”“治理能力跃升”等9大工程,42项行动举措和179项关键工作目标;起草《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共计31条具体工作任务;统筹学校基础数据填报,梳理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深研学校发展对策,制定《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关于核定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报告》;积极推进一校多区校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校区功能规划与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保障水平 学校引入ISO9001标准,构建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以校、院督导为主体,构建三级教学督导体系;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建立常态化质量保证体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涵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横向5个层面,强调建立由决策系统、生成系统、支持系统、保障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监控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系统、反馈系统以及质量改进系统构架的“三体系”融通质量自主提升解决方案,围绕教育教学核心工作,以实现质量螺旋递进为动力,以优化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抓手,以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为契机,实现了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常态化,诊改工作持续化,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内部治理长效化,学校现代质量文化建设特质化。
财务管理水平 实行“统一领导、集中核算”财务管理体制,修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合理预算,准确决算,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努力节约支出,实施资金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监督质效。近三年开展审计工作500余项,制定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试行)》等11个制度,成立中共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委员会审计委员会。2022年我校作为职业本科院校的代表单位参加了全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交流研讨会并做交流报告,受到与会代表好评。
语言文字规范运用水平 学校已形成规范有序、科学民主的“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制度文化。2023年,学校被评为甘肃省首批“省级语言文字示范校”,以“推普周”等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语言文字宣传活动。将语言文字相关要求纳入教师培训和年度考核。对学校党政公文、规章制度、校报校刊及日常内部行文用语用字和格式规范进行自查自纠。组织学生开展普通话培训及测试,组建语言文字相关社团。积极参加有关部门主办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弘扬等活动,在第二至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省级初赛中,我校师生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4项。
表1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教职工普通话水平统计表
持有普通话等级证书人数 | 一级 乙等 | 二级 甲等 | 二级 乙等 |
1086人 | 24人 | 537人 | 525人 |
各等级证书人数占持有 证书人员比例 | 2.20% | 49.45% | 48.34% |
2022年,学校独立设置人文学院,专设语文教研室,面向全校本、专科所有专业,所有在校学生讲授大学语文课程,辅以公共限选模块、公共任选模块,授课人次逐年递增。
表2 近6年大学语文授课情况表
年度 | 授课人次(人) | 授课班级(个) |
2017 | 4401 | 100 |
2018 | 4650 | 106 |
2019 | 4890 | 117 |
2020 | 5969 | 151 |
2021 | 6182 | 166 |
2022 | 8879 | 209 |
表3 语言文字类公共任选课程统计表(部分)
编号 | 名 称 | 编号 | 名 称 |
001 | 人际交往与沟通 | 002 | 红色文学与电影欣赏 |
003 | 日常谈判技巧 | 004 | 舌尖上的中国古代 |
005 | 中国历史专题选讲 | 006 | 汉语文化趣谈 |
007 | “弟子规”读解 | 008 | 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 |
009 | 中国传统文化 | 010 | 文学修养与生活 |
011 | 商战与孙子兵法 | 012 | 走进民俗文化 |
013 | 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 | 014 | 中华传统智慧 |
015 | 现代社交礼仪 | 016 | 中国工艺美术史 |
017 |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 018 | 丝绸之路文化历史与艺术 |
019 | 公共活动与策划 | 020 | 中外美术简史 |
021 | 从民间美术谈非遗文化 | 022 | 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
023 | 丝路概论 | 024 | 美术鉴赏 |
025 | 西部人文与地理 | 026 | 新闻写作及新闻摄影 |
027 | 小说经典导读 | 028 | 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 |
029 | 经典诗词鉴赏 | 030 | 国学智慧 |
(二)专业与课程
1、专业设置
明晰“突出特色专业、发展优势专业、创新品牌专业”的专业发展思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制定《专业设置方案》,打造石油化工、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等优势特色专业群。目前学校已构建的十大专业群中最核心、最优势的专业15-20个,先行实施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现有专业群10个,职教本科招生专业20个,高职招生专业77个,中职招生专业17个。其中,国家示范专业4个、骨干专业10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省级示范、特色、骨干专业18个,构建起有效支撑国家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体系,建成国内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等石油化工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培训基地。进一步探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时总结推广实践经验,以需求为导向,适时扩展数字化衍生的战略新兴专业,推动高本贯通,增强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立体性。
2、课程设置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先后投入了3000多万元用于课程资源建设。建成教育部职业教育煤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5个重点专业117门课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目前学校获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8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3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1门、甘肃省创新创业慕课3门;建设国家级富媒体教材21门;学校引进入了尔雅网络通识课106门,师生选修选学达28365人次,通过率为85%。
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人人讲思政、课课有思政的大思政的良好局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等6个项目获评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高分子合成技术》等3个专业获评甘肃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等85门课程,入选甘肃省职业教育省级“课程思政”微课。
3、教材建设
学校成立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规划学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有关事宜。制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教材管理办法(试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关于成立教材建设与选用委员会的通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教材建设与选用委员会章程》,明确教务处为教材管理职能部门,与各学院共同进行教材建设、教材管理、征订、使用、评价等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国家统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专业核心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原则上从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规划教材目录中选用。利用畅享谷大学教材与数字资源精准服务平台进行教材遴选,建立国家级、省部级规划及推荐教材信息库、学校自编教材、校本讲义信息库以及选用教材版本信息库。拥有一定数量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自编教材和校本讲义。入选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8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8部。完善教材建设激励机制,对教材委员会审批同意立项的自编教材、校内讲义以及备案省级规划、国家规划的教材予以资助奖励。
4、校企“双元”育人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重点,以服务行业发展为特色,围绕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打造“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开创人才共育新模式,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铸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与万华化学、浙江石化、新疆中泰、镇海建安、天水华天、新凤鸣、阿里巴巴新康众等重点企业联合共建12个产业学院。学校与万华化学、镇海建安、新凤鸣、浙江石化、中泰集团、北京盛通印刷等多家企业实施产业学院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涉及石油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印刷技术等多个专业,学校成功入选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20年有25家优质企业共同确定28个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招生,招生1915名;2021年有14家优质企业共13个专业招生580人;2022年有19家优质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招生1165人。学校牵头组建甘肃省石油化工职教集团和甘肃省汽车行业职教集团。甘肃省汽车行业职教集团被评为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
(三)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和“人才”第一战略,不断完善教师“选聘、培养、考核、激励、评价”机制,促进教师职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一流师资队伍。
1、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教育培训,将师德教育纳入教职工培训体系,每学期开展“立师德 铸师魂 开学第一讲”教师教育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宣誓承诺,签订师德承诺书等。建立并完善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强化“四史”学习教育,定期开展思想政治轮训,教育引领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牢记并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准则,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对师德失范实行“一票否决”,对严重违反师德师风的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2023年6月-7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的通知》,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三抓三促”行动要求,制定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全校教职工师德集中学习完成率达到100%。分项开展了政治建设“思想铸魂”行动、规则立德“固本强基”行动、专项整治“清朗净化”行动、关键群体“教育提升”行动、以案明纪“警钟长鸣”行动和榜样引领“典型赋能”行动,通过师德集中教育学习,提升了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教师数量和生师比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17人,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外聘兼职教师640人,折合专任教师数1437人,生师比为17.89:1。
3、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建立了“公开招聘+考核直聘”双线人才引进常态化机制,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理顺了教师发展中心定位和功能,设计了教师成长导航图,健全了国外研修、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校本培训及企业实践锻炼“五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制度推动落实教师企业实践锻炼。
(1)创新教师发展模式。学校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成才规律的前提下,基于职业教育“跨界”理论和教师发展阶段理论,构建了“岗训赛证”四元融合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模式,萃取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岗位能力要求图谱(即“岗”),建立了校企共建双元培训模式(即“训”),打造了赛教融通的教师技能竞赛体系(即“赛”),创新了“双师型”教师分层认证标准(即“证”)。同时在机制上,创建了“双师型”教师发展双向动力系统。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双师型”教师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成果示范推广效应明显,典型做法入选首批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50位,教师参加全国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位列全国第十,在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锻造、教学科研团队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了学校转设为职业技术大学,提升了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水平,并在《中国教育报》《职业技术教育》等刊发推广。该成果于2022年获得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完善教师发展制度。近年来,学校以制度建设为突破,着力完善系统的教师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制度。印发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试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试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试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校内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试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编制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盘活了岗位资源,构建了评价体系,激发了办学活力,为规范推动教师发展提供了遵循和制度保障。
(3)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2019至2023年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50人,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44人,按照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办法,省委编办共核增学校事业编制15人。2023年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备案工作正在进行。
学校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名师1人,全国黄炎培杰出校长奖2人、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奖获得者5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全国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个人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人、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1人、陇原青年英才1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1个、甘肃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1个、甘肃省技术标兵5人、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9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9人、甘肃省工匠之师1人。学校教师立项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5项。
表4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获得者
序号 | 人才名称 | 获奖人 | 获奖类别 | 获奖时间 |
1 | 全国技术能手 | 王 雄 | 个人 | 2021年7月 |
2 | 全国技术能手 | 韩 振 | 个人 | 2021年7月 |
3 |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 王 昇 | 个人 | 2020年7月 |
4 |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 马银余 | 个人 | 2022年9月 |
5 | 陇原青年英才 | 刘 珂 | 个人 | 2021年12月 |
6 | 甘肃省工匠之师 | 王宇飞 | 个人 | 2020年11月 |
7 | 甘肃省技术标兵 | 5 | 个人 | 2018-2022 |
8 | 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 | 孙耀华 | 团队 | 2022年4月 |
9 | 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 | 李秀壮 | 个人 | 2022年4月 |
10 | 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 | 曹文辉 | 个人 | 2021年4月 |
11 | 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 | 马延斌 | 个人 | 2021年4月 |
12 | 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团队)项目 | 夏德强 | 团队 | 2020年4月 |
4、双师素质
制定并印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程序、“双师型”教师的主要职责、“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考核等。并按照《甘肃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学校专任教师中共有符合条件的高、中、初级“双师型”教师828名,其中高级“双师型”教师129人,中级“双师型”教师371人,初级“双师型”教师328人,“双师型”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的80.5%。
5、兼职教师
制定并印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兼职教师的类型、聘任程序、聘任条件、聘任管理、有关待遇、工作职责等,进一步规范了兼职教师的管理。学校共聘任640名企业优秀技术专家、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授课,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6.4%。
6、职称学历
学校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共607人,占专任教师说数的54.3%,本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2人,在读博士近30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5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1%,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26人。
图1 专任教师结构
7、教学成果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成果培育,近年来,共获各级教学成果奖61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3项,省级二等奖14项,教育厅级奖33项。
表5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近两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序号 | 年度 | 项目名称 | 团队成员 | 获奖等级 |
1 | 2018年 | 基于产教协同发展的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群拓展建设与实践 | 李薇、郑晓明、张海亮、尚秀丽、颉林、赵立祥、索陇宁、何小荣、孟石、李晓莹 | 国家一等 |
2 | 2021年 | 基于"双师"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 | 夏德强、高溥、王宇飞、刘兴勤、张贵强、 张昱、徐生杰、赵埔、冀航 | 省级一等奖 |
3 | 2021年 | 基于校企共赢的石化类应用型人才"校中厂" 产教融合培育模式改革与实践 | 郑晓明、于娇娇、李薇、甘黎明、童强、 胡甫嵩、本莲芳、王安琪、田红、苏雪花 | 省级一等奖 |
4 | 2021年 | 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笃行"七位一体"化工类 生产性实训教学产教融合新模式 | 侯侠、李倩、王艳艳、王雪香、齐晶晶、 赵丽娟、康小珍、魏小赟、王小瑞、王刚 | 省级一等奖 |
5 | 2021年 | 服务"一带一路"石化产业,培养国际化技术 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李薇、高溥、颉林、杨喜存、宋学平、席满 意、田华、张歆婕、焦林宏、赵立祥 | 省级一等奖 |
6 | 2021年 |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创新与实践 | 杜韦辰、周兴中、周立民、鲍蓉、梁永文、 邓军军、李菲菲、陈海隆、刘伟、张国祥 | 省级一等奖 |
7 | 2021年 | 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商务专业群"结构化、开放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 梁婵卓、周任慧、刘贵生、孙永建、董继荣 张迪、文婧羽、段建、龚琳玲、武婕 | 省级一等奖 |
8 | 2021年 | "六维一体"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重塑教学形态的探索与实践 | 刘兴勤、汪霞、宋学平、陈兴廷、张克功、 郝青龙、李影、丁旭兵、杨彦伟、李长生 | 省级二等奖 |
9 | 2021年 | 基于汽车后市场的"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 孙怀君、刘庆丰、张旭燕、张维军、张雯娣、 颉方正、马晓婧、王力、孙国君、黄家强 | 省级二等奖 |
10 | 2021年 |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李泉、马应魁、张军、汪霞、杨昱鑫、 魏孔贞、尚坡利、童强 | 省级二等奖 |
11 | 2021年 | 职业技能导向下工科类专业专创融合教学改革路径研究与实践 | 梁永平、袁维红、杨田、杨鹏、马雯婉、 金兆鑫、黄艳、俞英娜、郭军 | 省级二等奖 |
12 | 2021年 | 基于"六要"培育目标的思政课教师"1248" 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 郝跃宁、陈金平、樊亚蓉、焦隽、叶婷、 高鹏革、刘晓龙、赵越、原霞霞、付仲宏 | 省级二等奖 |
13 | 2021年 | 西部职业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研究实践与推广 | 刘开明、邹山梅、刘国强、李玉才、郭海军 吴森福、张宏升、吴健、杨国忠、沈霁 | 省级一等奖 |
14 | 2021年 |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 刘国强、刘开明、吴健、李建明、任存、 沈霁、于雪筠、张皓东、汪信 | 省级二等奖 |
15 | 2018年 | 基于教育质量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有效课堂”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宋贤钧、牛治刚、夏德强、汪霞、李影、陈蕾、吴笛、王炳鹏、杜韦辰 | 省级一等 |
16 | 2018年 | 基于“123•百千万”工程推进高职人才培养“石化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陈兴义、周兴中、刘雅芳、吴海霞、刘建清、王理宪、郭晨彪 | 省级二等 |
17 | 2018年 | 互联网+背景下《化工机器》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实践 | 赵忠宪、倾明、李芸、王宇飞、张化平、梁永文、石晶、高宗华、杨玺庆、史俊杰 | 省级一等 |
18 | 2018年 | 高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 | 孙国君 、张旭燕、孙怀君、程小红、何志刚、马银余、何岩岩、王雄、刘庆丰、王昇 | 省级二等 |
19 | 2018年 | 基于“共享、联动、创新”的汽车职教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 | 周兴中、张维军、颉方正、冯乐雯、张文和、王 力、张雯娣、马晓婧、商保国 | 省级二等 |
20 | 2018年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五大攻坚”的实践与创新 | 郝跃宁、高鹏革、陈金平、江秀华、王使璋、童强、周红燕、樊亚蓉、陈兴义、张建祥 | 省级二等 |
8、教学能力
2019年8月,学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单位,通过建设于2023年6月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截止2022年,学校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20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33项。
学校出台有“双师型”教师考核办法,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考评并兑现“双师”教师课酬绩效。随着国家、甘肃省“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出台,学校相应制定并印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考核办法、管理办法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考核更加规范科学,“双师型”教师理论、实践教学能力考评评价办法、组织机构更加健全。
(四)人才培养
1、学风建设
推进制度建设机制 结合学校实际,修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办法(试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试行)》等相关制度21项,通过完善学生管理与评价相关制度促进学风建设。
落实奖励激励机制 通过表彰学生工作先进集体、招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工作先进个人、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服务育人先进个人、全员参与招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活动,评选出一批业绩突出的管理育人典范,在全校上下形成了以管促学的浓厚氛围。
开展学风建设专项教育活动 持之以恒抓早操、晚自习,抓到课率、抓学风建设工程,通过开展“先进班集体评选”“优秀课堂笔记展评”“假期素质自我提升行动作品展评”等活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学籍教育以及考风考纪教育,坚持将诚信教育与体验教学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诚信的价值。
树立榜样引领典型 坚持深入开展学风建设专题调研,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导学、督学、助学作用,形成“检查—通报—整改—检查”质量建设机制,持续开展大学生百日素质提升工程,对在“‘123·百千万’百日素质自我提升行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先进班级、优秀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注重发挥正面引导、榜样示范的作用。组织召开年度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对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校三好学生等事迹进行专项宣传,在学生中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2、实践教学
学校坚持职业教育实践性特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下达教学任务,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数原则上达到总学时50%以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要求。鼓励开设跨院交叉性实训实践项目,切实提高实训基地设备利用率,实验实训项目(任务)开出率达到了100%。
学校依托“工学云”、“O2O”平台,有效实施实习管理信息化,强化实习过程管理;采用“双导师制”,强化实习环节的导师指导,提高实习效率,并确保岗位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
本科专业虽然未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环节,但学校已出台相关规定,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做出明确规定,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并且50%以上的内容需通过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完成。
3、学生竞赛
学校以国家级大赛为契机,秉持育人为本理念,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课融通、赛训结合,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近五年(2018年-2022年),学校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赛项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0项。
表6 学生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序号 | 获奖年度 | 赛项名称 | 指导教师 | 参赛对象 | 获奖等级 |
1 | 2018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渤化杯”工业分析与检验赛 | 汪永丽、于娇娇 | 王春芳、马有雄 | 二等奖 |
2 | 2018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 化工生产技术赛项 | 张伟伟、唐靖 | 贾林鑫、刘小亮、栗岩 | 三等奖 |
3 | 2018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赛项 | 陈鹏、张宏 | 汪浩、李炎、杨国栋 | 二等奖 |
4 | 2018 |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比赛 | 傅继军、魏孔平 | 刘红博、吴文杰 | 三等奖 |
5 | 2018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营销技能比赛 | 胡旭东、张华 | 文勇玺、任建军、徐国舜、邵亮亮 | 二等奖 |
6 | 2018 |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软件测试 | 张丽景、彭涓 | 杨超、梁洋洋、张兆东 | 三等奖 |
7 | 2018 |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 | 文晖、王炳鹏 | 赵波、李富强、王永刚 | 二等奖 |
8 | 2018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高教杯”“英语口语”专业组 | 张瑞红 | 蔡鹏程 | 三等奖 |
9 | 2019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检验赛项 | 汪永丽、冷宝林 | 唐仲龙、丁亚婷 | 一等奖 |
10 | 2019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大赛 | 崔芙红、王艳艳 | 高艳、孟玉兴、许朝顺 | 三等奖 |
11 | 2019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 张明艳、胡相斌 | 王斌、朱前旺 | 二等奖 |
12 | 2019 | 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电梯装调与维护赛项 | 傅继军、魏孔平 | 窦辉山、陈万银 | 三等奖 |
13 | 2019 |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 | 张文川、张杰 | 刘子健、何兴、朱琪琦 | 二等奖 |
14 | 2019 |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 | 王炳鹏、文晖 | 张森淼、强科昇、班成康 | 三等奖 |
15 | 2019 |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技术及应用 | 杜吉梁、童强 | 马晓东、程寅武、朱凡宇 | 三等奖 |
16 | 2019 |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 | 蒲晓妮、赵睿 | 何刚、张学军、严双丞 | 三等奖 |
17 | 2019 | 2019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赛项 | 李田华、葛幸元 | 刘霄、黄海燕、桑向丽、岳冰冰 | 三等奖 |
18 | 2019 |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商务技能赛项 | 梁婵卓、龚琳玲 | 张锐新、张国磊、雒永平、陈冰霞 | 三等奖 |
19 | 2019 |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 | 张维军、孙怀君 | 包党强、赵康康、杨扉扉 | 三等 |
20 | 2020 |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齐晶晶、王刚、刘珂、魏小赟、王继元、唐蓉萍、龚琳玲、侯侠 | 王国柱、董志升、王荣升、蔺杰雍、周美玲、杨晨、董成旭、赵亮、杨婷、董芳霞、张恩惠、李公源 | 银奖 |
21 | 2020 | 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高职组汽车技术赛项 | 韩振 | 王建禹 | 二等奖 |
22 | 2020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高职组“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 | 胡旭东、李田华 | 陈泽兵、张望、张红燕、李锦江 | 三等奖 |
23 | 2021 |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王兴刚,焦林宏 | 杨威、白朔琦、吴松武、李晓丽、袁冰青 | 三等奖 |
24 | 2021 |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周艳青、席满意、石兴丽、唐蓉萍、李薇、左婧文、赵立祥、郑晓明、颉林、王继元、李树龙、李强 | 许秦瑜、杨莹娟、赵中康、李昊远、漆子源、程博、李文斌、王天祥 | 三等奖 |
25 | 2021 |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展宗瑞,张琪 | 黄柬皓 张亚雪 王敏 马成梁 | 三等奖 |
26 | 202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技术赛项 | 孙怀君 | 肖国鹏 | 三等奖 |
27 | 2021 |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展宗瑞,李倩 | 毛伟伟,赵佳丽,赵甜甜,马斌,李喜军,高雲,刘佳仪,夏培贞,贾轩 | 三等奖 |
28 | 2021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化工生产技术 | 梁斌、崔芙红 | 姚舜轩、杨云、周明轩 | 二等奖 |
29 | 2021 | 2021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赛项 | 傅继军、魏孔平 | 张小龙、蔺龙 | 三等奖 |
30 | 2021 | 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 洪梓榕、杜福鹏、张茂 | 王润得、边仁、霍泽丰、杨海润、任聪、郑翔、王少强 | 三等奖 |
31 | 2021 |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移动应用开发 | 蒲晓妮 | 吴尚羽 | 三等奖 |
32 | 2021 | 2021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高职组)赛项 | 张丽景、李长生 | 白琪宇、李京霖、田深明 | 三等奖 |
33 | 2021 |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 | 王炳鹏、李萍 | 慕研、彭锐博 | 三等奖 |
34 | 202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 | 孙怀君 | 肖国鹏 | 优秀奖 |
35 | 2021 | 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 董华龙、董翔 | 张登辉、何泽龙、樊培庆、朱丽君、周天侠、宋吉铜、杨晓晨 | 三等奖 |
36 | 2022 |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学生组)化工生产技术赛项 | 崔芙红,魏小赟 | 石宝辉,惠佩阳,信强龙 | 三等奖 |
37 | 2022 | 202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英语口语赛项 | 宋颖之 | 杨瑾瑞 | 三等奖 |
38 | 2022 |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化学实验技术赛项 | 于娇娇 | 孙博 | 二等奖 |
39 | 2022 |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周艳青,唐蓉萍,马庭洲,席满意,石星丽,李薇,廖翼涛,王春磊,马娅,潘有江,郑晓明,赵立祥,伍家卫 | 杨莹娟,刘一豪,辛宜镡,边学彤,漆三亚,火尊平,田武新,刘俊杰,吴希冰,王天祥,李文斌,姜禾,孙世刚,孙富宏,李昊远 | 二等奖 |
40 | 2022 |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刘珂、王刚 | 金红、郭玉梅、魏邦婧、于浩然、赵梓成、姚凤阳、夏梦格、孙菱妤、韩诗蕊、庄一诺、叶帅、王瀚煜、赵鑫 | 二等奖 |
41 | 2022 |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设计技术赛项 | 胡彦萍 | 刘传成 | 二等奖 |
42 | 2022 |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网络系统管理赛项 | 张杰 | 李嘉玮 | 三等奖 |
43 | 2022 | 2022年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赛项 | 张文川、张杰 | 于渊哉、郝有成、党文超 | 三等奖 |
44 | 2022 |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石星丽,张海亮, 张歆婕,唐蓉萍, 席满意,李薇,颉林,赵立祥,周艳青,罗资琴,王有朋, 李树龙,张雅迪 | 牛晓亮,王欣瑶,王翰林,韩磊,张羽婷,王星月,王兴丽,李艳,移鹏, 冉明霞,石峻潇,刘宇翔,赵龙龙,谢引娣,姜娥 | 三等奖 |
4、招生就业
学校根据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概况,紧密制定、科学谋划、严密部署、科学实施,将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进行对待。相继完成了年度制定的招生计划、报到率和去向落实率的既定目标。
表7 2018-2022年招生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
年份 | 计划数 | 录取数 | 计划完成率 | |||
专科 | 本科 | 专科 | 本科 | 专科 | 本科 | |
2018 | 5400 | 0 | 5368 | 0 | 99.41% | |
2019 | 6809 | 0 | 6797 | 0 | 99.82% | |
2020 | 5820 | 0 | 5759 | 0 | 98.95% | |
2021 | 8361 | 800 | 8340 | 800 | 99.75% | 100.00% |
2022 | 6000 | 3384 | 5971 | 3384 | 99.52% | 100.00% |
表8 2018-2022报到情况统计表
年份 | 录取数 | 报到数 | 计划完成率 | |||
专科 | 本科 | 专科 | 本科 | 专科 | 本科 | |
2018 | 5368 | 0 | 5089 | 94.80% | ||
2019 | 6797 | 0 | 6295 | 92.61% | ||
2020 | 5759 | 0 | 5431 | 94.30% | ||
2021 | 8340 | 800 | 7901 | 723 | 94.74% | 90.38% |
2022 | 5971 | 3384 | 5680 | 3158 | 95.13% | 93.32% |
表9 2018-2022毕业生去向落实率
年份 | 毕业生人数 | 深造(专升本) | 出国 深造 | 签三方协议 就业 | 签订 劳动 合同 就业 | 自主 创业 | 应征 入伍 | 灵活 就业 | 待就业 | 去向 落实率 |
2018 | 4388 | 82 | 0 | 4210 | 8 | 0 | 38 | 0 | 50 | 98.86% |
2019 | 4347 | 130 | 3 | 4130 | 2 | 2 | 33 | 0 | 47 | 98.92% |
2020 | 4599 | 423 | 9 | 4013 | 0 | 0 | 39 | 1 | 114 | 97.52% |
2021 | 7047 | 1032 | 0 | 5628 | 1 | 3 | 94 | 3 | 286 | 95.94% |
2022 | 8025 | 1833 | 0 | 5819 | 41 | 5 | 75 | 0 | 252 | 96.86% |
(五)社会服务
学校开拓创新,面向市场,多领域、多方向发力,围绕“一个基础、两个中心”,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职业培训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1.科学研究
近五年,学校纵向经费到账较平稳,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共计28项,总计纵向经费2709.3万元,年均541.9万元。
表10 近五年科学研究到账经费
年度 类型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18 |
纵向到账经费 (万元) | 554.6 | 589.6 | 448.6 | 613.4 | 503.1 |
技术开发经费 (万元) | 179.5 | 505.2565 | 180.605 | 69.6 | 368.69 |
2、 技术服务
近五年,学校技术开发经费到账总计1303.7万元,技术服务经费总额11537.635万元。
学校2018-2022年横向技术服务到账经费总计12841.33万元,年均2568.26万元。
学校现建有7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表11 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序号 | 名称 | 授予部门 | 时间 |
1 | 教育部职业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石油化工过程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 | |
2 |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 | 教育厅、发改委、科技厅 | 2018年5月 |
3 | “实化”众创空间 | 省科技厅 | 2019年9月 |
4 | 智能机器人专业化众创空间 | 省科技厅 | 2023年4月 |
5 | 石油化工过程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省教育厅 | 2018年2月 |
6 |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示范中心 | 省教育厅 | 2022年5月 |
7 | 甘肃省科普基地 | 省科技厅 | 2022年12月 |
3、职业培训
2018-2022年,学校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培训,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表12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2018—2022年职业培训统计
序号 | 年度 | 培训项目数 | 培训人次 |
1 | 2018 | 46 | 6282 |
2 | 2019 | 52 | 16424 |
3 | 2020 | 47 | 17909 |
4 | 2021 | 38 | 9306 |
5 | 2022 | 23 | 2686 |
合计 | 224 | 55066 |
(六)基础条件
办学经费:根据2022年学校决算,学校生均经费为12609元。
办学场所:学校五个校区(包括规划建设中),占地面积共计2603.6亩,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29069.18平方米,生均20.58平方米。
仪器设备: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746.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797.3元,满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万元标准。
实训条件:学校现有校内实训基地85个,实训室281个、库房10个,实验实训室总建筑面积约4.65多万平方米,专职管理人员109人。设有年度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专项,仅2023年,经论证,拟立项32项专项,建设资金3400余万元。
数字校园:学校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立足规范化管理,提升校园信息化服务效能,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创新网络安全防护手段,提升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学校先后完成数字校园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校园一卡通、数据中心建设,升级数字迎新,校地联合成立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学校作为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积极开展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数据中台对接工作。
三、存在问题
1.基础条件亟需优化
近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在曲折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进。建设主体上,由“一条腿走路”到“多点开花”;建设内容上,由外在的硬件投入转向内在的软件发展;建设方向上,由追赶规定性质量观转为超越规定性质量观。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已基本完成,教学基础设施基本达标、师资力量大幅提升,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这为学校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当前,学校办学条件建设虽已筑牢“根基”,但是在追求质量与效益上尚存困境。一是,学校办学分处三地四校区,隶属不同地方行政区。各校区功能布局及协调发展是大学成立以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但囿于各校区之间的距离,校区分散带来的弊端凸显。学校尚有待征待建校区,正在与地方政府协调办理土地手续,后期建设仍需大量资金;二是,办学条件内部要素出现宏观结构性短板,虽经合并转设后教师人数大幅度增加,但能力水平的差异更加突出。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等物质资源虽均已达标,但高水平、高知名度的教师数量仍然不足,成为制约学校改革发展的瓶颈;三是,学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但专业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资源的供需匹配度不高、共享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部分资源被闲置,学校陷入了资源“浪费与稀缺”的窘境,资源利用率不高;四是,信息化基础要素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教学环境已初步建成,基本可以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信息化设备更新迭代速度快,在信息应用、平台建设等方面仍需提升。
2.内涵建设有待深化
运用新发展理念视角透视学校现阶段建设效果,发现,学校优质的教学生态系统并未完全形成,职教理念与“三全育人”有待进一步创新,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实训基地的信息化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师资结构急需进一步优化,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接轨有待进一步挖掘。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核心技能的掌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方面还缺乏系统规划,不具备良好的推动条件。
3.管理水平仍需进化
在学校转设合并为职业本科学校的特殊时机,为学校发展提供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各项流程打通、信息化标准化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带来巨大挑战。学校未来要实现创新型发展和跨越式突破必须要打破诸如体制机制构建不够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定位不够明确、行政职能部门权责边界不够明晰、学术权力与行政全力失衡、民主监督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精细化管理实效性不够突出、智能化安全管理有待提升等瓶颈问题。
4.师资队伍亟待结构化
对于目前处于职业教育最顶层的职教本科学校,除生师比例这一指标外,就微观层次而言,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结构失衡,体现为学历(专业理论)与能力(专业实践)的发展差异。由于地域与条件的限制,学校难以引进既有高学历又有企业实践经历的优秀教师,对年轻教师培养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重视度欠缺,对“双师型”教师片面追求统计数字变化,忽略教师的实际能力提升与平台实际效用的发挥。
5.产教融合尚待转化
作为职业教育最显著特质的产教融合发展,仍存在产教融合“合而不深”、融合机制“高而不全”的问题。一是,企业和学校的定位不够明确,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制度不够成熟。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实习实训、师资建设等方面与学校进行了合作,虽然建立了产业学院,但缺乏校企共建长期规划,合作企业更多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探索人才培训方向,与市场短期需求联系比较紧密,缺少产业发展的远景目标和宏观视野,真正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学院少之又少;二是,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少企业还没有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往往不愿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参与职业教育;三是,成果转化不到位,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仅限于学生实习、专业建设等方面,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撑和保障力度不足,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企业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校企合作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紧密。
6.社会服务仍待“外”化
学校全面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通过职教集团、社区学院、企业培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平台,开展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性培训,以服务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然而,学校职业培训服务能力仍面临一些结构性障碍,主要体现在缺乏切实的职业培训服务理念、职业培训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现有职业培训模式亟待变革、缺少有效培训资源投入,培训市场开发不够,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7.数字化发展有待融化
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方法手段数字化、专业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增强其适应性,必须抢抓数字化发展契机,用数字化思维系统谋划和推动学校改革发展,驱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师能力、学习环境等全过程数字化变革,适应数字化时代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和人才多样化成长需求。学校近年来虽然很重视数字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而言发展不均衡,管理数字化、专业数字化与发达地区高校有较大差距,传统专业转型升级与数字化改造严重滞后,战略新兴专业发展不足。
8.新阶段面临困境多元化
学校作为新成立的本科层次职业高等学校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既面临原有优质高职专业层次职业教育的探索实践,也面临职业本科学校办学规律、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探索创新,这就要求在职教本科办学实践中创新发展模式,建构新理念、开拓新思路、拿出新举措,以质量谋发展,以特色求突破,全面推进本科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力争在职业本科教育试点探路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共同谱写学校职业本科教育新篇章。但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不久,一是缺乏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经验;二是职业教育在从“层次”向“类型”转变的过程中,能否达到本科教育的要求和水平,是学校面临的最大考验;三是学校三地四校区办学,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原有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稀释,人员能力水平层次不齐,是学校高质量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四是在校区功能布局整合中,涉及人员、设备及基本办学资源的搬迁移动,教职工不同程度存在不满意情绪,教育教学质量下降风险剧增。
四、改进措施
1.以创新发展为主题,建设高水平示范性职教本科学校
新形势下,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为高等职业教育培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根据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常态,学校应当深刻把握发展模式的变化,围绕创新发展的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实现自身由内而外的全面升级,实现从“做大”到“做精”的华丽转身。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来,向内挖潜,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实现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
围绕育人主线,强化教育生态发展理念,使生态化发展理念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普遍认同接受的理念。学校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实现途径与操作载体,盘活并整合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使之为学生及社会的发展服务。要改革现有的行政模式,加大学院和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使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学校要继续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面向社会构建开放的办学体系,面向行业企业建立开放合作的机制,面向多元化生源实行开放性的教学,面向终身学习需求建立开放性的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通过开放办学及时应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以提升质量为目标,深耕教育教学改革
紧紧围绕提升发展质量这一目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发展能力。坚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突出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专业的贡献和不可替代性,扩大专业的知名度。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专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满意度。体现专业的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和技术贡献能力。建立专业需求预警机制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积极开拓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化工、石化安全等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专业和数字化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力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上下功夫。以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与满足岗位需求为目标,将技术技能要求细化,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实施分类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配套进行评价改革,突出技能考核;以技能大赛为契机,继续加大专业拔尖学生的培养。
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抓好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创新课堂教学过程,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进教学环境及布局,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索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加强试题库试卷库建设,推进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实施,健全内部质量评价保证机制,实施对教学基本状态的常态监测,实现自我及时诊断,自主随时改进。
3.以现代化转型为引领,夯实基础建设
学校办学条件建设不能耽溺于标准化追求,需要以发展性思维另辟蹊径,借力优势、转换劣势,以办学条件标准化进程为基点,规划办学条件建设现代化方案。以现代化转型引领标准化为重点,优化结构,坚持“内涵先行”原则,补短板、强弱项,聚焦于师资队伍强化。完善机制,保障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的稳定和规范。设立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针对性。利用学校自身丰富教育资源优势,聚焦服务,积极拓展渠道,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社会服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信息化水平提升机制,提高信息化资源质量,实现结构优化。
4.以能力提升为动力,拓展师资队伍素质
在队伍结构优化、教师能力提升、兼职教师聘请、优秀人才选拔、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实施师资建设工程,从注重高学历高职称向注重双师结构转变。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从“引才、留才、用才”三方面,着力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师资结构,拓展师资队伍素质,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师德建设,重视学术规范建设,倡导团队精神,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大力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和水平,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严格执行“双师型”教师的聘任制度和考核办法,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大力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机制;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力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鼓励新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做好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提高教授队伍整体素质,打造核心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职业拓展能力,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增强管理干部服务意识,为教师学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
5.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科学定位发展路径
以服务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首先,要着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广泛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支持学校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其次,要着力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开发优质教学评价标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项目和教学装备,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要建设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学校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和公共实践中心。在此基础上,要着力提升“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度。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进程,精准对接、精确研判、精心布局,对接产业发展推进专业迭代升级。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在控制规模上形成共识,在动态调整上形成机制,在集群发展上形成格局,系统优化专业发展生态,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着重围绕数字化转型升级、产业基础高级化趋势,从专业内涵上全面推动升级发展。着力提升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融合度。念好“融”字诀,搭建“融”的平台,创新“融”的机制,深化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求新、求活、求实,优化技术技能服务供给模式,积极融入技术创新发展进程,全面支撑融合发展,促进“产学研用”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针对产业、行业、企业及区域发展的需求变化,做好教育培训服务,不断扩大社会服务规模,提高社会服务成效,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并以此不断增强自身的辐射能力,更好地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与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6.以创新创业为契机,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贯彻全面质量观,继续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在突出“职”的特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高”的追求,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都有必须的增量,不带着明显的缺项进入社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凝练形成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与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挖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通过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养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提供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开展形式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设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通识课程,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过程,与专业教育同向发力,实现与教育理念的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打造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形成 “以创业基地为平台、以创业项目为依托、以创业活动为补充”的大学生创业格局,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7.以变革为引擎,提升院校治理水平
实施学校现代治理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切实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完整的制度体系,建立规范的制度程序,健全运行机制,创新监管模式,优化权力配置,厘清权责边界,实现多元协同,激发治理活力,提高办事效率,形成流程清晰,标准严格、内容规范,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8.以数字化转型为杠杆,破解学校发展困局
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通过数字转型,促进职业教育从大规模标准化向大规模个性化转变,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和数据驱动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在稳步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方法手段数字化的基础上,花更大的力气加快专业数字化的步伐,抢抓数字化发展契机,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化改造,积极发展数字化催生的战略新兴专业,用数字化思维系统谋划和推动学校改革发展,驱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师能力、学习环境等全过程数字化变革,适应数字化时代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和人才多样化成长需求。
同时,加强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步伐,提升学校管理数字化水平,数字化助力多校区管理高效化。构建基于大数据为支撑的信息化决策咨询支持系统,数字化助力学校决策科学化。
9.以“科教融汇”为突破,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当前,产业形态已由劳动密集型转为创新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体系。“科教融汇”是需要科技资源与教育资源相互融合汇聚、科技要素与教育要素相互融合聚集,绝不是简单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而是要推进育人理念、育人方式改革,提升办学档次,这是开辟学校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重要突破口。首先,要发挥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的作用,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学校师资提质升级。加快科教融汇育人模式创新,鼓励教师将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育教学,将技术革命引入课程实验,寓教于研,通过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次,建设兼具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功能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验实训机会,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搭建教学科研融合平台,强化科教融汇系统之链;同时,要根据职业教育办学特点,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评价学校的技术服务、创新贡献。改变教师职称评价标准重学术论文、轻技术转化的倾向,允许教师通过科技开发、技术转让、发明专利、设计图纸等多种方式替代传统的学术论文,夯实科教融汇制度之基。
10.以评价改革为指南,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评价改革事关学校发展方向。首先,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学校办学评价的根本标准,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弘扬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其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是职业教育评价特有的创新性制度,推动学校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推动过去粗放、浅层评价向精准、细化评价转变,同时以分类管理推进学校精准定位和特色发展;最后,学校评价要将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重点评价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功能价值。同时建立并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评价,持续动态地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通过分类评价工作,我们理性分析当前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我们将围绕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和改革创新上来,把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转化成为学校的自觉行动和不懈奋斗。
附件:
2018-2022建设成效(国家级成果及奖项)
附件:
2018-2022建设成效(国家级成果及奖项)
u 全国文明单位。(2018)
u 全国文明校园。(2020)
u 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2019)
u 《基于产教协同发展的石油与化工类专业群拓展建设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
u 建成 “煤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2022)
u 首届全国教材奖二等奖1项。(2021)
u 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21年验收通过)
u 石油化工过程虚拟仿真中心获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2021)
u 学校为生物与化工大类化工技术类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2)
u 国家万人计划名师1人。(2021)
u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2019-2022)
u 石油化工过程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9)
u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023验收通过)
u 煤制甲醇技术获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2)
u 全国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个人1人。(2022)
u 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1个。(2020)
u 国家级骨干专业10个。(2019)
u 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2019)
u 国家级“双师型”培训基地4个。(2019)
u “十三五”规划教材入选8部,“十四五”入选18部。(2020、2023)
u 全国首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3个。(2020)
u 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学校。(2021)
u 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2019)
u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2021)
u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2019、2020)
u 主持高职石油炼制技术、石油化工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3个专业标准制订;参与分析检验技术(专)、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本)2个专业标准制订。(2019-2021)
u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历史性突破。共取得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2018-2022)
u 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0项。(2018-2022)
u 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3项,铜奖3项。(2018-2022)
u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三等奖1项。(2018-2022)
u 13人当选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21)
u 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2023)
u 教育部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首批筹建院校。(2021)
u 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首批试点院校(汽车类)。(2021)
u 全国职业院校第一届到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获奖总数全国第1。
u 甘肃省职业院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会计专业。(2020)
u “1+1+1” 恒逸石化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获“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项目首批20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