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校友风采】优秀校友王兴华:扎根陕北十九年 专注干好一件事

发布时间:2025-10-13浏览次数:436

王兴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11月生,甘肃会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2006年毕业于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06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陕煤龙华矿业公司孙家岔龙华煤矿综合办公室主任。

工作中的王兴华

王兴华出生在甘肃会宁的一个贫困山区,“走出大山”对他而言,不仅是个人的梦想,更是一份深根于心的回报之情,2006年从我校毕业后,带着对陕北这片红色热土的无限憧憬和美好向往,他毅然远离家乡、选择落户神木,立志在此扎根、奉献青春。

选择一座城,就是选择一种人生。初到神木,简陋的宿舍、漫天的风沙、陌生的方言,都曾经让他彷徨。但每当想起自己为什么而来——这片土地曾经哺育了中国革命,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他就觉得,脚下是热的,心里是亮的。

在现代化的千万吨矿井——陕煤龙华矿业公司,每天有不同的事发生、在不同的岗位工种上,大家平时都在忙些什么?哪个地方又发生了新鲜事?如何及时捕捉信息,做好新闻素材收集、引领职工思想,王兴华一直在思考、在践行,将镜头和笔触投向最基层的一线员工,提升他们的归属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19年来,王兴华亲眼见证了矿井的发展变迁,在龙华大舞台努力逐梦,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他让宣传思想工作更有渗透力、说服力、吸引力,成为所在公司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多面手”。

榆能集团宣讲现场

在他看来,每一条新闻线索,每一次政策宣讲,都不是任务,而是抵达心灵的桥梁。他创新推出“闹钟式入党导航”,把抽象的政治语言转化为职工群众听得进的生动提醒;他原创设计“1464主题党日”流程,让组织生活真正“活”起来。

19年来,他独立完成优秀论文22篇、开发课件13套、起草230多份重大文稿、开展60余场宣讲……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深夜亮着的灯,是一遍遍推倒重来的耐心和细致,更是一份“要把故事讲进人心里”的执着。

思政工作常被误解为“务虚”的工作,但王兴华总能俯下身来、脚踏实地,他常说:“会不会干是能力问题,肯不肯干则是态度问题。”工作中,他总是以“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耐心地修改每一篇稿件,经他修改的稿件,命中率总是很高,同事都说他是名副其实的“笔杆子”。

陕煤集团最美员工颁奖现场

王兴华是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19年来,这件事他一直铭记在心不曾忘记。2014年,还清家庭债务的王兴华偶然间在“感恩中国”平台上看到了西藏拉孜县女孩小确拉的求助信息,照片里破旧教室中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瞬间击中了他的心。第二天,他就联系上了女孩的班主任,开始了长达10年的资助。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他不仅承担了学费,更在每年藏历新年寄去新衣和书籍。

第八届榆林好人颁奖现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确拉顺利就业后,2023年初王兴华又接过了资助青海玉树大学生更却巴措的接力棒,助其圆梦大学。12年间,他的爱心版图不断延伸,先后为15户困难家庭送去越冬物资,帮助5名贫困生圆梦大学,参与志愿服务80余次,开展公益宣讲50余场……

从受助者到播种者、从青涩学子到矿区中坚,19年光阴,王兴华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全部献给了陕北这片土地。

一颗初心、万里征程。王兴华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先后荣获陕煤集团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员工,神木市、榆林市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榆林市“两新”组织十杰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80余项……但真正让人记住的,不是这些光环,而是他19年来那份从未改变的踏实与真诚。

现在的王兴华,依然每天早早出现在办公室,依然坚持“脚下带泥”的一线调研。他常说:“我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只不过选择了一件事,就想好好地把它做到底。”

19年很长,足以让少年生华发;19年亦很短,一如初心,清澈如昨。他还在写着、走着、爱着,在陕北辽阔的煤海深处,关于王兴华的故事,静默而辉煌地继续,它不仅是我校校友的优秀代表,更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生动缩影。

(撰稿:马斌      摄影:彭自立      审核:刘雅芳


上一篇:下一篇: